散文下载游戏主推手机游戏 游戏散文诗
一、西游记的简介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放荡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故事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译为西文。
《西游记》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全球语)、斯(斯瓦西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中外学者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在那里进修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啥子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故事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二、课文《藏戏》的主要内容
《藏戏》这篇课文主要为大家说明了藏戏的来历以及藏戏的三个特征。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征。
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壹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面具运用象征、夸大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进步的经过中得以保留的重要缘故其中一个。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大众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观众团团围坐,全部的剧情靠“雄谢巴”的解说和艺大众的说唱来描述。艺大众唱着,说着,跳着,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故事。
扩展资料: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
在几百年的进步中,藏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程式:开场陈说藏戏历史以招徕观众,正戏表演故事的主要部分,小编觉得则具有庆贺演出成功之意。
藏戏艺人的唱腔、动作丰盛多彩,不一而足。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唱腔来演唱,不同的心情有不同的舞蹈动作来表达,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戏班更是有各种风格的表演形式。
观众在吃喝玩耍中看戏,一出戏演它个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随心所欲、优哉游哉,毫无倦意。藏戏就是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三、西游记作者简介
吴承恩(1500年—约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人(现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提出《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的清代学者吴玉搢,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说明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
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
2004年,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政府决定在山上茶庵处建立了吴承恩纪念馆和在山下山门处建树其石雕座像,用来纪念他。
扩展资料:
吴承恩和明代前后七子同时代,其文艺想法和他们相近,“汝忠谓文自六经后,惟汉魏为近古,诗自三百篇后,惟唐人为近古;近世学者,徒谢朝华而不知蓄多识,去陈言而不知漱芳润,即欲敷文陈诗,难矣”。
“此论则比何﹑李通达得多,故其诗作,多自胸臆出之。朱彝尊《明诗综》四十八谓其诗‘习气息除,一时殆鲜其匹。’吴承恩的诗作放荡主义气息又特浓,故被陈文烛称为‘李太白、辛幼安之遗也’。
”吴承恩的见识非凡,不仅看到当时的文坛之弊,而且能跳出复古主义的圈子,独树一帜,强调“谢朝华”“蓄多识”“去陈言”“漱芳润”。在诗文创作中,“率自胸臆出之,而不染于色泽,舒徐不迫,而不至促弦而窘幅,人情物理,即之在耳目之前,而不必尽究其变”,“师心匠意,不傍人门户篱落,以钓一时声誉”。这便超越了前后七子,而独步文坛。
吴承恩的诗文“率自胸臆”“师心匠意”,据现存240余首诗歌词曲﹑障词及颂赞来看,除一些障词﹑颂赞属于应酬外,大多极富有历史﹑文学艺术价格。《二郎搜山图歌》是他精心构思的上品,虽是题画诗,却假借二郎神搜山捉妖的神话故事,揭露了当时“五鬼”“四凶”横行的黑暗现实,期望“胸中磨损斩邪刀”“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平话作品。里面的韵文、散文并用,将唐三藏取经的故事,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的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后世演艺家吴承恩《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大,搜奇猎怪的嗜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而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10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开始了《西游记》的创作,最终历时7年,终于完成。